English 信息公開 服務大廳 辦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媒體師大 > 正文

媒體師大

【人民網】陳惠:努力做新時代德才兼?zhèn)涞摹按笙壬?/h3>

2024-12-02 18:34   來源:人民網   作者:陳惠   點擊: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這是黨和國家對于教師成長的新要求新期待。面對教育發(fā)展變革的大趨勢,為師者,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不斷加強學習和磨練,提升綜合素養(yǎng)和職業(yè)能力,做新時代德才兼?zhèn)涞摹按笙壬薄?/p>

一是涵養(yǎng)高尚師德?!按笙壬敝按蟆?,大在品德。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道德性實踐,“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睅熣?,不僅傳道授業(yè)解惑,更需明心明德育人。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師最基礎的素質要求?!敖蹋纤?,下所效也?!苯處熜袨槟壑枷?、智慧、學識、能力、情懷、價值觀,展示著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風格和教學境界,是教師內心世界的外顯生命表征。教師行為是達成師生溝通和理解的重要媒介,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格形成和個性發(fā)展。教師對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德行養(yǎng)成具有道德責任。學生具有自然的“向師性”,在學生看來,好的教師,就是智慧的化身、動力的源泉、成功的象征,是可資仿效的典范。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教師的言行舉止時刻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教師德行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向往。教師的人格、德性、品行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燦爛的陽光。以德立己,以身立教,美其德,慎其行,這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要條件。

德行內涵深邃而寬廣,真誠、善良、真愛是德行的基本元素。教師要真誠對待教育教學工作,真誠對待學生,否則,教育就是虛偽的。教師應把真切的知識、真實的信息、真誠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切不可以虛妄的認知來美化自己、樹立所謂“高大”的形象。教師要有善良的心、善良的靈魂,有明確的做事原則和是非判斷標準,在優(yōu)劣、美丑、善惡等問題上涇渭分明。教師要有真愛,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主體意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個性化特征,盡可能滿足其合理性發(fā)展需求。

二是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按笙壬敝按蟆?,大在“學問”。學高為師,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立身,非學無以示范。好的教師,肯定是一個完整的榜樣個體,既有高尚品德,又有廣博的學識。教師職業(yè)代表著一門科學一門技術,具有一種被人尊重且受到尊重的學問,教師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有所建樹是必然的,這就需要學習和研究,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提升業(yè)務能力和管理水平。一個人工作的底氣和亮色來源于持之以恒地學習和思考。數字化時代,科學知識轉化更新的速度加快,學生的成長需求多樣而超前,學生打開手機或電腦就可以搜索答案。從知識“量”的方面,教師的優(yōu)勢面臨大的挑戰(zhàn)。破解這種局面,需要教師統(tǒng)籌推進知識的“量”和“質”。 同時,教師需要改變知識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向,更新學科知識,緊跟學科發(fā)展,站在學科前沿開展教學、科研,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方法。努力改善知識掌握的結構和質量,加強對于知識的前沿性、關聯(lián)性、深刻性和系統(tǒng)性的認識和解讀,突出知識的整體把握、融會貫通和靈活應用。從知識的數量取勝優(yōu)勢轉向知識的質量制勝優(yōu)勢。

教學是在幫助學生完成學業(yè),也是在造就未來的學者。要造就學者,教師不能滿足于經驗型的教書匠角色,應該努力成為科研型教育專家,實現(xiàn)從“經驗型”向“科研型”的升華。既“專研”學問,也“鉆研”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與學生的尊嚴和需要相契合的教育語境,既能給學生以靜態(tài)的知識和格式化的技巧,讓學生聽懂、弄明白知識點,解決學生“知其然”的問題,更能啟發(fā)學生質疑與批判,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引導學生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拓展學生的探索視野和境界,解決學生“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教師擔負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卓越人才的使命,必須站在高位經受挑戰(zhàn),更新教育觀念,吸收先進的教育思想,融合優(yōu)秀的教育實踐經驗,密切關注教育教學的現(xiàn)實問題,如教學模式和技術手段、學生行為習慣和心理健康、學校治理和校園文化等,保持教學、育人、研究的統(tǒng)一性、相互促進性、相互補充性。自覺構建師生知識更新和動能轉換系統(tǒng),不斷實現(xiàn)知識層次的遞進和發(fā)現(xiàn)能力的跨越,實現(xiàn)對于人才培養(yǎng)概念和方式的突破。現(xiàn)代教學應該以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和靜態(tài)的描述性知識為基點,不斷認識和運用新技術條件下的知識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吸收前沿性信息和研究成果,進行知識的重組和再創(chuàng)造,對教學內容及所依賴的知識背景進行批判性反思和深度解讀,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教學對于現(xiàn)代化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古人云:教而不研則淺。教師要有“不研則退”的危機感,時刻保持探索、求變的激情和斗志,注重學習力的培養(yǎng),磨練理性、實證、分析、開放、合作、探究、誠信等的科研品質,涵養(yǎng)新時代教師的科學精神。

三是升華教育愛心?!按笙壬敝?,大在“仁愛”。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yè),愛是教育的全部真諦,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家的特性乃在于愛人,不愛他人,就談不上是教育家,也談不上“大先生”。教師既是經師,也是人師,更是大愛無疆的仁師,是德者、智者、仁者之化身。教師的愛是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是教師傾向于學生并愿意為之付出的情感態(tài)度,這種愛是純粹的、理性的、面向未來的,沒有任何功利性,是慷慨無私的奉獻。愛心讓教師照亮教育的每個角落,發(fā)現(xiàn)被忽視的學生,守護教育的純真與質樸,讓人克服生命中的狹隘與偏頗,建構出生命的厚度。

好的教育是關注受教育者心靈的教育。教育過程不同于一般性產品生產過程,教育的對象是有獨立思想、個性特征、各具感情活動的能動個體,教育活動除了物質性投入外,更需要精神的投入,尤其情感的滲透。情感是教學效果產生的催化劑,是一種能滲透到靈魂深處的熱能,使人愉快,給人溫暖。當教師向學生傾注愛的時候,與學生平等交往的時候,教師的愛會成為學生強大的心理力量。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生命潛能、生命寬度通過復雜的生命表象表達出來,教師的愛心應當建立在對學生生命理解的基礎上,真切地關心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細心地洞察學生的生命潛能,積極地拓展學生的生命空間,為學生的生命豐盈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教師需要主動而巧妙地深入學生生活,盡可能多地收集學生的信息,如:學業(yè)狀況、活動狀況、興趣特長、情緒情感、家庭情況等,通過分析、比較、判斷等去探究、詮釋和把握這些信息背后的本質。學生是受教育者,是需要用心服務的對象。對于學生的教育管理要突出表現(xiàn)為服務特性,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他們受教育的權利,尊重學生的“另類”想法,包容學生的“奇特”行為,體會學生的“異味”語言,充分體現(xiàn)教育的公平和正義,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維護學生的尊嚴和自信,以教師的非權力影響力樹立教師的品牌形象。平等地對待學生是教師應有的品格,教師要有能“彎下腰”來和學生輕松交流的平常心,努力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形成的多模態(tài)話語,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學習動機和成長需求。一個充滿愛心的好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效應是當前的,更是長遠的。相信教育的力量,專注于學生的成長,能動地將教育活動升華為人文關懷行動,真誠地關愛學生,教育才是真切的、有溫度的。

四是強化責任擔當?!按笙壬敝?,大在“責任”。教師承載著一個孩子的未來和希望,承載著家庭、社會對人才成長的期待,承載著傳承和推進人類文明的歷史重任,承擔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教師的責任重大。教師一舉一動所表現(xiàn)出的責任心,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影響學生的進步和成長,關系著教育的成敗。沒有責任心,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師一個隨性的決定很有可能埋沒一個很有發(fā)展?jié)撡|的學生,一句不經意的話很有可能模糊一個學生對事物的理性判斷,一個不在意的舉動很有可能動搖學生正常的行為習慣。教師角色是豐富的,擔負的責任也是多維的。作為教育者,擔負著培養(yǎng)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應該對國家和民族負責;作為研究者,擔負著信息重構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學術使命,應該對科學負責;作為知識分子,擔負著“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繼絕學”的歷史使命,應該對社會負責;作為職業(yè)者,擔負著維護教育教學秩序和師生良好關系的職責,應該對事業(yè)負責;作為職場人,擔負著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與社會同頻共振的公民職責,應該對自己負責。凡是不能自我發(fā)展,自我培養(yǎng)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樣也不能發(fā)展、培養(yǎng)和教育別人。教師最核心的責任是教書育人,一是專心致志教好書,讓學生長知識長智慧;二是輔導心理成長,讓學生有健康的身心;三是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快樂自在。培養(yǎng)學生順利地成長成才,是教師應該時刻牢記的責任目標。

責任心是教師形象的支撐,是教師素質的評判,是教師強大起來的核心力量。教師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責任心上。教師,應該有強烈的責任情感,堅定理想信念,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忠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堅守自己的職業(yè)選擇,呵護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忠誠于自己所在的學校,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不怕困難,奮勇攀登。自律自強,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guī)、社會公德、新時代教師職業(yè)行為準則,依法履行教師職責,堅決執(zhí)行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自覺捍衛(wèi)教師職業(yè)尊嚴,形象得體,言行雅正。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第一資源。沒有好的教師,就沒有好的教育,好老師是教師職業(yè)標準和更高價值期許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強則教育強,教育強則國家強。廣大教師要不負時代的重托,堅守初心,懷抱夢想,強化修煉,自覺追求教育家精神,做品行之師,做學問之師,做仁愛之師,做擔當之師,持之以恒塑造有血有肉有力量的新時代教師,努力成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大先生”。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原文鏈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4/1202/c40531-40373339.html

分享到:

上一條:【紅網】青年藝術交流新樂章:“琴深誼長”音樂會奏響湖南師大

下一條:【紅網】湖南省高等學校攝影學會第八屆理事會換屆大會舉行 陳耕當選會長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