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17:38 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新聞網 作者:胡雨雯 劉茵 點擊:
(通訊員 胡雨雯 記者 劉茵)近日,湖南省第十二屆大學生運動會落下帷幕,湖南師范大學代表隊以80枚金牌、49枚銀牌、21枚銅牌,金牌數第一、團體總分第一的絕對優(yōu)勢奪得“校長杯”和“優(yōu)秀代表團”稱號,至此,湖南師大已連續(xù)多次獲此殊榮。10月1日,本科、碩士階段均就讀于湖南師大體育學院的武桐桐助攻中國女籃獲得2022年世界杯亞軍,追平了中國女籃在世界杯上的歷史最好賽績……近年來,湖南師大學子在國內外各大賽場展示了師大人的風采和責任擔當,學校18支運動競賽代表隊也充分發(fā)揚了“使命在肩、奮斗有我”的精神,展現了銳不可當的青春之力,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學校體育學院2017級研究生、優(yōu)秀運動員代表楊鋒受到習近平總書記集體接見并親切握手
武桐桐助攻中國女籃獲得2022年世界杯亞軍
唐佳麗亞洲杯決賽立功
侯志慧奪得女子舉重49公斤級金牌
學校獲湖南省第十二屆大學生運動會“校長杯”和“優(yōu)秀代表團”稱號
一直以來,湖南師范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五育并舉”,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涵養(yǎng)校園體育文化,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按髮W體育不僅要提升大學生的選擇力、辨析力和判斷力,還要鍛煉其健康的體魄、強壯的身體和健全的心智,這些均是通識教育的應有之義。”湖南師大黨委書記蔣洪新教授在《簧門新語》中強調。
體教融合,構建“三全育人”機制
體教融合,大勢所趨。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曾聯合印發(fā)《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對推進體教融合提出了8個方面的具體措施。湖南師大體育學院院長湯長發(fā)教授指出,“體教融合不是體育和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系統(tǒng)工程。湖南師范大學注重‘體'與‘教’在精神與價值層面的深度融合,使體育在育人方面的綜合功能和價值得到更大的釋放”。
學校與湖南省體育局共建湖南省空手道隊
湖南師范大學通過學校、社會、學生組成“三位一體”育人機制,力促體教融合效果“1+1>2”。湖南師范大學搭建體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體育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體適能與運動康復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平臺,與湖南省體育局共建空手道省隊,與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合作舉辦體育教育專業(yè)本科教育項目,精心打造《運動生理學》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健身運動處方綜合設計性虛擬仿真實驗》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國家級金課、中英合作辦學體育教育專業(yè)本科教育項目開設的50余門優(yōu)質雙語課程,主持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形成“一流平臺”“金課教學”“中外合作”的學校體教特色。
此外,湖南師范大學厚植體育文化,校領導帶頭堅持體育運動,引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學校積極開拓第二課堂,注重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近年來,學校組建多個專業(yè)體育社團及單項俱樂部,保證學生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安排,同時將太極拳、健美操、籃球、足球、排球等選項課內容列為學生群體競賽活動的基礎性比賽項目,舉辦校田徑運動會、太極拳比賽、籃球比賽、體育文化藝術節(jié)、心理趣味運動會等,增強了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學校還通過將國際級、國家級運動健將融入到大學生課余體育鍛煉和各個院系的學生會組織中,將全校教職工的群體活動融入到學生的群體活動中,構建了運動員與普通大學生協(xié)同發(fā)展、教師與學生共同提高的聯動機制,在運動健將的影響和帶領下堅持鍛煉,成為學校的新時尚。
以人為本,“一體化”強化育人保障
薪火相傳,弦歌不輟。代代傳承下,湖南師大始終弘揚“仁愛精勤”校訓精神,堅持立德樹人,三全育人,形成育人合力,實現“教”與“育”、“管”與“育”、“服”與“育”的融合貫通。
學校與長沙市人民政府簽訂共建共享藝術體育中心合作協(xié)議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鍛煉環(huán)境,學校多方聯動打造師生健身圈,新建了南院多功能體育館、游泳館、二里半校區(qū)乒乓球館、咸嘉湖校區(qū)綜合樓體育館等,自主研發(fā)運動場地、運動器材免費預訂平臺。學校今年與長沙市人民政府簽訂共建共享藝術體育中心協(xié)議,為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xù)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學生提供重要支撐,也實現服務周邊群眾,為健康長沙、幸福長沙助力。湖南師范大學校長劉起軍表示:“學校將對照《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文件要求,進一步弘揚體育文化,通過競技體育促進群眾體育發(fā)展,為健康中國戰(zhàn)略、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以及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培養(yǎng)更多人才、作出更大貢獻?!?/p>
此外,湖南師范大學根據高水平運動隊的實際情況和管理要求制定了《湖南師大高水平運動隊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確學校、教師、學生的責、權、利。教練員方面,實行崗位聘任制,形成激勵制度,并在職稱評定、績效分配時,對優(yōu)秀教練員進行傾斜。運動員選拔方面,學校構建了“五位一體”的高水平運動員人才選拔模式:目前教育部批準的田徑、籃球、排球、乒乓球、足球高水平運動隊可以根據教育部頒布的高水平招生政策進行招生;根據高水平運動隊的發(fā)展需要每年預留計劃給予優(yōu)秀高水平運動員免試入學;通過體育教育專業(yè)和運動訓練專業(yè)的招生招攬人才;在校優(yōu)秀運動員畢業(yè)可免試攻讀研究生。此類人才選拔模式為運動隊取得優(yōu)異成績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共同努力下,湖南師范大學體育競賽碩果累累。在人民體育、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聯合發(fā)布會的“2015中國普通高校體育競賽榜”中,湖南師大體育實力排行高居全國第五。學校三次蟬聯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校長杯”,數次蟬聯湖南省大學生運動會金牌榜、獎牌榜團體總分第一。學校運動健兒在奧運會、亞運會、亞洲杯等國際級比賽前八名中獲獎近百項,獲“第十八屆亞運會突出貢獻獎”。2017年,學校體育學院2017級研究生、優(yōu)秀運動員代表楊鋒受到習近平總書記集體接見并親切握手。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學校體育學院2017級本科生侯志慧打破三項奧運紀錄,為中國代表團奪得第一枚舉重金牌;在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運動會上,學校體育學院2017級研究生童曾歡、廖孟雪、何珂助力湖南隊獲女子4x400米接力賽金牌;攀巖項目中,體育學院2021級本科生龍金寶獲男子速度攀巖金牌;水球項目中,體育學院2017級本科生彭林助力聯合隊獲女子水球金牌。2022年,中國女足隊員、學校體育學院2021級學子唐佳麗在比賽中傳射建功,助力中國女足奪得亞洲杯冠軍,加冕亞洲杯九冠王……
學校獲“第十八屆亞運會突出貢獻獎”
運動競賽碩果累累
學校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學生運動會“校長杯”
以文化人,“創(chuàng)新活動”提升育人效能
每周一早上6:30,在湖南師大南院校區(qū)田徑場上,學校體育學院學生準時進行升旗儀式,該項活動已持續(xù)30余年,升旗儀式也是該院學生每周一的第一課。
早在2008年,湖南師大在全國率先開設“中長距離耐力跑”課程,即男生12分鐘內跑完2500m、女生跑完2100m方為合格。該課程通過一定時間的健身跑來改善人體的心肺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強身體素質,受到師生一致好評。如今,學校積極打造智慧化群體活動和運動競賽,如開發(fā)的“運動校園APP”“名山名景簽到APP”鼓勵學子長跑競賽。學生一學年在該軟件上跑步打卡超過60公里,參與運動競賽以及在運動競賽中取得名次均可在期末體育考試中獲得加分。
學校舞龍隊代表中國參加2017年第四屆亞洲龍獅錦標賽獲一金一銀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運動不僅增強體質,更重要的是展現體育精神,弘揚體育文化。湖南師范大學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指示精神為目標指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搶抓國家大力推進體育強國的大好機遇,系統(tǒng)總結教育部學生體質健康抽查復核10年實踐、湖南省體育高考標準研制與組考38年經驗,聚力任課教師、在校學生、學生家長、學校領導、社會部門等,借助數字化與智能化監(jiān)控設備,融合學校金課教學、省部共建高水平運動隊訓練、國內國際重大賽事、教育部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抽查復核平臺,構建“三全一體”,即:全員(師、生、家、校、社)、全時(在校時間和非在校時間)、全程(教、學、練、賽、評、賞)的一體化管理,通過“政策保障、競賽引領、體質健康促進、體教融合”四輪驅動,形成緊密銜接、相互滲透、全員參與、全時監(jiān)控、全程反饋的學校體育新態(tài)勢。該模式由學校體育學院院長湯長發(fā)教授牽頭實施,成效顯著,近三年來,學校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達標率穩(wěn)定提升,運動技能達標人數持續(xù)上升,體育素養(yǎng)水平不斷進步。
近年來,湖南師范大學積極構建“精神文化、學術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四個平臺,高度重視體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學校與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合作舉辦體育教育專業(yè)本科教育項目、與全球體育學科排名第一的英國拉夫堡大學開展的運動健康多學科融合創(chuàng)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yǎng)項目、多年參與湖南省體育高考的承辦工作和服務工作、湖南省大學生各類體育競賽的承辦工作、多年受教育部委派到外省進行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抽查復核工作等,進一步發(fā)揮了學校體育文化的輻射作用。
江天廖廓風正好,前行舉幟抒今朝。面向未來,湖南師范大學將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開展“組織育人、體育教育、思政教育”相結合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打造高水平運動隊“精兵路線”,構建更高水平體教融合體系,奏響“三全育人”最強音,為實現體育強國貢獻力量。
編輯:馮振輝 杜于藍
責編:馬鐵泉
審核:陳麗榮
上一條:【喜慶二十大】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教授劉少軍在中央電視臺介紹我國魚類新品種十年發(fā)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