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公開 服務大廳 辦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媒體師大 > 正文

媒體師大

【學習強國】教育研究 | 引力來自何處——解碼湖南師范大學人才聚集現象

2021-01-07 23:21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陽錫葉   點擊:

獲批湖南省屬高校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連年湖南省高校第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連年湖南省屬高校第一;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總數居全國省屬高校第一……這是來自湖南師范大學的一組數據。

數據的背后,體現的是人才的強力支撐。海內外70多名高端人才紛紛落戶,本校培育的以院士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不斷涌現,近年來,湖南師大人才數據逆勢高漲,破解了“本地培養(yǎng)、外地使用”困局,“人才逆流”現象令人矚目。

在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普遍的背景下,作為一所地方高校,湖南師大引力來自何處?

聚才之招

2017年7月,即將卸任的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主任尹韻公成為各高校的引才目標。當時,全國有十多所高校希望他去擔任新聞學院院長。不過,尹韻公最終選擇了湖南師大。

自2016年實施“瀟湘學者計劃”以來,與尹韻公類似,湖南師大還有蔡美花、易小明、吳漠汀等70多名海內外高端人才落戶該校。此外,該校以“瀟湘學者”講座教授柔性引進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歐洲科學院院士張隆溪、著名作曲家趙季平、著名作家韓少功等50多人。

人才引進計劃許多學校都有,湖南師大憑什么引得進?

說起選擇湖南師大的原因,尹韻公十分感嘆:“不提要求,不談條件,湖南師大領導憑著胸襟和真誠打動了我?!?/p>

當時,學校黨委書記、時任校長蔣洪新與尹韻公聯(lián)系,尹韻公提了一些入職條件,沒想到蔣洪新一口答應,讓尹韻公大為感動。蔣洪新對他說:“你來了就行,愿意待多久就待多久,愿意怎么干我們都全力支持?!?/p>

“這種無條件的支持與信任,加上湖南師大新聞學院實力很強,是個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好平臺,我也二話沒說就來了?!币嵐f。

2018年1月,尹韻公正式就任湖南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尹韻公提出建立縣級融媒體研究中心,不到一個星期就批下來了?!昂蠋煷蟮乃俣茸屛艺駣^?!彼f。

與尹韻公有一樣感受的,還有外國語學院院長曾艷鈺。蔣洪新一句話深深打動了她:“我們不愁吃不愁穿,但要為了理想而奮斗。”洽談時,她曾因為住房問題而猶豫,沒想到才出辦公室半個小時,她就接到了蔣洪新電話:“房子問題解決好了!就在湖南師大附小旁邊。”

“重視人才一直是學校的傳統(tǒng)。我們始終堅持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人才戰(zhàn)略作為第一戰(zhàn)略?!痹撔PiL劉起軍說,書記、校長親自抓人才隊伍建設,親自給一線教師做服務,從談協(xié)議開始到來校工作,相關領導和部門都全程參與。

實際上,在湖南師大,“以才引才、以才留才”效應顯著。以該校外國語學院為例,幾年來,劉曙雄、吳泓緲等來自20多個國家(地區(qū))的50余位學術領軍人才相繼加盟,形成了高層次、國際化的人才集聚效應。

五年來,湖南師大共引進高水平師資473人。

留才之法

“我們在師大住了整整十年,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同一個地方待了這么久?!笔昵?,英國教授蘇文、蘇曼夫婦通過湖南人才計劃來到湖南師大工作,從此,他們愛上了這所學校,并打算長期工作下去。

蘇文、蘇曼夫婦不是個例。外來人才能留下,本校人才少流失,是湖南師大另一種現象?!笆冀K注重事業(yè)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是學校的傳統(tǒng)?!焙蠋煷蠼淌趧⑸佘娬f。

為激勵、穩(wěn)定本土現有人才,湖南師大實施了“世承人才計劃”,五年里,共有427人入選。該校人事處處長匡尹俊說,“瀟湘學者”“世承人才”兩個人才計劃互相配合,統(tǒng)籌協(xié)調,既千方百計引進人才,又固本培元留住人才;既做大人才增量、添加動力,又盤活人才存量、激發(fā)活力。

“‘世承人才計劃’對我們這些一直堅守學校的老師來說,如拂面的春風。”作為“世承人才計劃”首批受益者,在校學習、工作了30年的鄭賢章教授告訴記者,“錢不是關鍵,主要是覺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認可,與引進的人才一樣得到了尊重。這種身份的認同,讓我覺得非常溫暖?!?/p>

為讓人才來校后安心工作,湖南師大將高??蒲薪涃M管理“放管服”改革落實、落細,解決教學科研人員經費“審批難”“報銷難”問題。在儀器設備、實驗場地、招生指標、學術團隊組建等方面為人才開辟綠色通道。對人才來校后的子女入學、配偶安置、安家落戶、醫(yī)療保健等方面提供“一條龍”服務。

“這所大學尊師重才。”第六屆與第七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首屆國家教學名師蔡美花感受深刻。2017年,她來校工作后,湖南師大很快成立了中部地區(qū)唯一的東北亞研究中心,并在三個月內召開了一個高級別的專家智庫會議。她感慨:“每一步都暢通無阻,一路綠燈,都是行政在跑,否則我這個外來戶,肯定是寸步難行。”

從上到下,湖南師大普遍形成了尊重人才、服務人才的氛圍。作為文學院院長,鄭賢章也一直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服務者,用心用情地為他的教師團隊做好服務,讓學術的“冷板凳”變成“熱炕頭”,不僅要把人才引進來,還要讓他們心甘情愿地留下來?!敖迥?,文學院沒有流失一位重要人才?!编嵸t章說。

目前,湖南師大專任教師數量由2016年初的1696人增加至2029人。

用才之道

2019年,劉少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該校本土培養(yǎng)的又一位院士。近年來,該校在國家級人才項目中不斷取得突破,各類人才工程入選人數穩(wěn)居湖南省屬高校首位。

人才怎么才能成長好?

“我是土生土長師大培養(yǎng)的?!闭f起自己的成長,劉少軍非常感謝學校的培養(yǎng)支持。他說,按常理,師范大學做好師范教育就好了,而自己所在實驗室是為了解決“吃魚難”問題。實驗室成立以來,歷屆學校領導都認為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學校是跳出師范大學來辦師范大學,支持科研團隊做與社會服務相關的科研工作”。他告訴記者,在湘江邊上,有一個魚類遺傳育種科研基地,這個地方寸土寸金,很多人想買,但學校一直不為所動。

近年來,湖南師大在人才評價、激勵、保障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改革,按照“破五唯”精神,設置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3個不同系列,十余名優(yōu)秀青年直接從“講師”破格晉升為“教授”。

“在師大工作,我覺得舒心、自在。”作為兒童文學家,湖南師大文學院教授湯素蘭告訴記者,學校對她沒有科研、論文要求,給予了她寬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讓她始終保持著創(chuàng)作的激情,《奇跡花園》《阿蓮》《犇向綠心》《南村傳奇》等,都是在湖南師大創(chuàng)作出來的。為鼓勵大學生寫作,湯素蘭捐款100萬元設立“素蘭文學獎”,還開設了“寫作與演說創(chuàng)新班”,一批大學生嶄露頭角。

“學校上上下下尊重基礎研究的規(guī)律,不求短平快。”湖南師大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劉紅榮說。劉紅榮和同事程凌鵬在病毒三維重構領域開展了十余年合作研究,首次為生物學家提供了病毒內部基因組及其聚合的三維結構信息,改變了長期以來“病毒衣殼內的基因組呈線軸狀排列”的主流觀點。

劉起軍介紹,在湖南師大,給予創(chuàng)新型科技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定權,支持組建學術團隊;對于基礎理論學科人才,保證教學科研支持條件的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避免急功近利;對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鼓勵其研究解決重大理論問題,服務決策咨詢,發(fā)揮“思想庫”“智囊團”作用;鼓勵青年人才公平競爭、共同發(fā)展,在公派留學計劃、人才項目申報、參與重要學術活動、重大項目研究、學校民主決策和管理等方面加大吸納青年人才力度。

原文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646283813686673419&item_id=3646283813686673419&reedit_timestamp=1610006575000&to_audit_timestamp=2021-01-07%2016%3A02%3A55&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610012659907&showmenu=false&ref_read_id=93699174-16cc-4d3b-af9f-f1f6c38e31aa_1610334993092&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分享到:

上一條:【人民網】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牽手湖南師范大學 共建校媒合作實習基地

下一條:【學習強國】引力來自何處——解碼湖南師大人才聚集現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