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2 22:10 來源:紅網(wǎng) 作者:鄧旺春 點擊:
紅網(wǎng)時刻新聞5月22日訊(通訊員 鄧旺春)今天,我又一次來到了二里半校區(qū)的三棵樹廣場。站在煥然一新、開闊美麗的廣場上,我深情地看著那三棵曾經(jīng)陪伴我們一家人走過風風雨雨的古樟,不禁淚眼朦朧,過往一幕幕浮現(xiàn)在眼前……
記得2002年的農(nóng)歷新年剛過,空氣里還飄散著過年的味道,為了麓山路的拓改整治和岳麓山大學城的建設,四代世居二里半古樟樹下的我們這戶普通人家,準備騰地搬遷。我們舍不得這棟歷盡滄桑歲月賴以生存的老屋,但更難舍為我們遮風擋雨的這三棵古樟樹,因為它們系著我們家四代人深深的情緣?,F(xiàn)在還有誰能說清楚“二里半”這個地名的來歷,有誰知道它的產(chǎn)生、變革?只有古樟知道,只有老屋的主人聽他們祖輩敘說過。
二里半這一帶之前叫“老虎坳”,是古樹參天、雜草從生的山野,常有野獸出沒,供人通行的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隨著時光的流逝,周邊住戶的增加,加上到岳麓書院求學人員的增多,羊腸小道逐步變成了可通土車子(木制獨輪雞公車)的鄉(xiāng)村古道,還有了一座木頭茅草搭建的供過路人歇腳的涼亭,于是這里的地名就改稱為“茅亭子”了。解放后,隨著湖南大學的建立,周邊人口日益增加,鄉(xiāng)村古道又不能適應需要,于是政府出資修建了從溁灣鎮(zhèn)到湖南大學全長五華里的簡易公路。溁灣鎮(zhèn)到茅亭子恰好是二里半路,從茅亭子到湖南大學也是二里半路。由此,這個恰處中間的茅亭子就改名為“二里半”了。
從清末開始,我的曾祖父就住在離茅亭子不遠的岳麓山赫石坡旁,耕種著幾畦菜地,并在茅亭子種下了三棵樟樹。祖父從小就跟隨曾祖父,每日奔忙于溁灣鎮(zhèn)和茅亭子之間,挑菜上集市,換回鹽、米等生活物資,累了就在這幾棵樟樹下歇擔息肩。祖父也和曾祖父一樣,從小就受到了古樟的蔭護,打下了深愛古樟的烙印。1933年我的父親呱呱墜地,祖父滿懷喜悅將父親的名字取作“如樟”,這是莊稼人樸素的情懷,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和古樟一樣根基牢固,枝繁葉茂,發(fā)達昌盛。我父親3歲時,祖父為謀生毅然離開赫石坡上的舊屋,在二里半古樟樹下租佃了原屬“自在庵”的香火田,并在友人的幫助下建起了三間茅草屋。祖父耕種菜地,祖母就在茅屋前馬路邊擺個案攤,賣些香煙、檳榔,賺些收入,以補家用。轉眼之間父親上小學了,老師覺得“如樟”這名字太土、太俗,就改成了“章瑜”。按老師的想法,這兩個字才顯得高雅,將來才能文章錦繡,前途光明。可是樸實憨厚的曾祖母及其他老一輩親人,還是一如既往地叫父親奶名“如樟”,因為這其中包含著一份無法割舍的情結。也許是因為師長們的這份期許,我的父親才華出眾,勤勉不輟。新中國成立后,他一直奮斗在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崗位上,獲得過全國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工作先進個人、長沙市郊直機關優(yōu)秀黨員等諸多榮譽,成為了全家人的驕傲。
古樟、老屋在二里半見證了我們一家人對生養(yǎng)我們的土地的依戀之情,更見證了流逝的歲月和歷史的風云,存留了許多難忘的記憶:滿清王朝的覆滅,民主主義運動的興起,抗日的烽火,解放戰(zhàn)爭的硝煙,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日新月異……在古樟樹下,我們一家四代人相依相伴,組建了一個幸福溫馨的大家庭。于我們這個大家庭而言,這是一幅既悠久長遠,又十分短暫的歲月畫卷,記錄著一家人為生活奔忙、勞碌的軌跡,記錄著四代人所經(jīng)歷的苦與甜、喜與悲。
古樟見證了歷史,也將為未來作證。時代在前進,經(jīng)濟在發(fā)展,歷經(jīng)滄桑的二里半在大學城的建設中煥發(fā)了新生。如今,在大學城這個被譽為湖南硅谷的地方,一批又一批新科技成果被孕育、孵化,一個又一個科技新星冉冉升起,成為了全國領先的自主創(chuàng)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轉化地和高端人才集聚地。而三棵古樟樹依然屹立,在樹下的石碑上刻著美術學院朱訓德教授題寫的“三棵樹廣場”五個大字,它將銘記著二里半的前世今生,銘記著在這片熱土上生活過、奮斗過的湖湘兒女。
原文鏈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646849/66/13928195.html
下一條:【湖南日報】全球唯一!湖南師大蔡美花教授團隊獲批韓國學國際重大項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