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公開 服務(wù)大廳 辦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媒體師大 > 正文

媒體師大

【中國民族報】麥斯塔乃·雪拉提:做民族團結(jié)“火炬手”

2025-04-30 11:24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麥斯塔乃·雪拉提   點擊:

“大家好!我是來自湖南師范大學的麥斯塔乃·雪拉提。這是我在學校水果店買到的石榴。當時,老板對我說:‘咱們店里的石榴,都是你們老家新疆產(chǎn)的,放心,保證甜!’聽到這話,我心里美滋滋的。這些石榴和我一樣來自新疆、身在湖南,共同感受著新時代甜蜜的湘疆情緣……”

這是一年前我參加湖南省第十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shè)偉大祖國建設(shè)美麗家鄉(xiāng)”主題演講比賽上的開場白。當我捧起沉甸甸的一等獎獎杯時,更加領(lǐng)會了這次比賽的深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八千湘女奔赴天山,到如今湖南高校中日益增多的新疆籍學子,蜿蜒湘江與巍巍天山見證了無數(shù)民族團結(jié)進步故事。

我的奶奶做了一輩子老師。在她的匣子里,珍藏著一本1988年的《班主任手冊》。手冊泛黃的紙頁上,記錄著“去古麗家家訪”“給張強補習漢語”等日常工作。

當年,奶奶騎著老舊的二八自行車,頂著風沙、穿越草原、騎過泥濘的道路,一次次叩響學生家的大門。風雨無阻的身影,凝結(jié)著她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對民族團結(jié)的堅守。

在奶奶的帶領(lǐng)下,各民族學生圍坐在一起,誦讀經(jīng)典詩詞,分享各地風俗和故事;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民族團結(jié)進步的種子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我的父母也都是教育工作者。有段時間,父母響應(yīng)號召,到阿勒泰地區(qū)哈巴河縣薩爾塔木鄉(xiāng)闊克塔斯村駐村。媽媽為村民講解大棚種植技術(shù),爸爸幫老鄉(xiāng)們調(diào)試國家通用語言學習應(yīng)用程序。在他們駐村的兩年時間里,闊克塔斯村的馕坑旁建起蔬菜大棚,大棚里長出綠油油的蔬菜,還有甜甜的草莓;村民們制作的傳統(tǒng)風干牛肉,搭上了電商和直播的“快車”,銷往更加廣闊的市場……

從小到大,我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長大,耳濡目染中,始終以祖輩、父輩為榜樣,時刻牢記維護民族團結(jié)。

在湖南師范大學求學期間,我參與拍攝了長沙市民族團結(jié)進步宣傳片,用鏡頭語言將所見所感傳遞給觀眾:在新疆、湖南共同開展的“家庭結(jié)對計劃”中,湖南同學和家長寄去岳麓山的楓葉標本,新疆孩子則以薰衣草香囊作為回贈——這些跨越4000多公里的禮物,傳遞著溫暖與關(guān)懷,架起一座“連心橋”。

在返鄉(xiāng)實習期間,我去了塔城地區(qū)額敏縣電視臺實習。第一次采訪,我跟隨記者老師走進馬新華民族團結(jié)大院,用鏡頭記錄這個多民族家庭的日常生活:在廚房氤氳的蒸汽中,馬新華的八旬漢族“爸爸”楊吉春正在教哈薩克族“孫子”吾拉孜別克揉面,維吾爾族“兒媳”阿依古麗則熟練地將面片揪入沸騰的鍋中。

馬新華是額敏縣公安局的一名退休民警,人稱“馬大姐”。這位回族“女兒”樂善好施,多年來幫助了很多身處困境的各族群眾:無私贍養(yǎng)漢族“爸爸”20多年,幫助哈薩克族“弟弟”一家三口12年,關(guān)愛哈薩克族“兒子”10多年……小院里最打動人的,就是那張“全家福”。照片上,一家人在葡萄架下笑得燦爛。

“來,讓我們一起品嘗我們的‘團結(jié)湯揪片’!”馬新華笑著說,“我家這個大院里,每天都在上演超越血緣的親情故事。我覺得,真正的團結(jié)不在獎狀上,而在湯勺碰鍋沿的聲響里?!?/p>

在一次拍攝中,當鏡頭中的哈薩克族老奶奶用湖南方言笑著說“要得”時,我忽然明白——民族團結(jié)不是一幅靜止的風景畫,而是一支代代相傳的火炬,在我們每個人手中接力,照亮前行的路。

分享到:

下一條:【新湖南】直通“大灣區(qū)”|“學生軍”再立新功!湖南青年男排首次晉級全運會決賽階段

關(guān)閉